在故事中提問

新加坡文學營觀課記錄

2014年開始,我和詩亞常常相偕奔赴海外,演講、舉辦文學營隊,推廣故事作文。期待透過一個又一個故事,讓海外使用華文的孩子都能領略閱讀寫作的美好。

2017年受新加坡耕讀園邀請,舉辦三天文學營隊。時間安排較為寬裕,我們得以互相觀課,留下文字記錄,跟大家分享我們帶領討論的一些情境與細節。

【角色的第一印象】 詩亞老師記錄

佳詩老師的第一堂課從人物出場講起,問學生曾經寫過一位人物嗎?例如家人或老師,並且親身示範兩種人物寫法帶來不同的效果,同學們被老師風趣的表情和語言逗得哈哈大笑。

老師剪接了一小段影片,約莫四分多鐘,出自電影口白人生(曾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源創劇本獎),敘述男主角哈洛的人生,十二年來如一日,每天規律進行。他每天站在浴室的鏡子前面刷牙,都會在心裡默默數著,刷滿七十六次。他非常依賴他的手錶,卻不知手錶即將改變他的人生。

當人物初登場,老師按下暫停鍵,我很訝異所有學生都被這部節奏平緩的影片吸引。(甚至詢問接下來的營隊時間能否繼續觀看)更使我感到驚訝的是,接下來的討論,學生能夠從影片中截取正確的資訊,來回應老師的提問。

佳詩老師發問:你們覺得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什麼樣的人呢?

有人回答聰明,因為當朋友問他一個問題,他馬上就能回答出來。

佳詩老師繼續追問朋友問他什麼問題呢?

學生回想,啊,是數學。

佳詩老師整理句子,「所以我們可以更詳細的說,這個人很聰明,他數學很好。」

其他同學接著發言,男主角是個仔細的人,因為他刷牙刷很多遍。還有人說他是很依賴手錶的人。沒想到這時冒出一個答案,有人說他很臭,全班都笑了。

佳詩老師很感興趣的追問,你從影片中的哪裡覺得他很臭呢?

同學立刻回憶起其中一段情節,男主角大蘋果要在嘴裡,很臭,很噁心。噢,老師恍然大悟。

當學生討論的差不多時,老師的提問可以將學生帶往更深刻的方向。

這時佳詩老師拋出更多的問題。「他和誰住一起?他有朋友嗎?」

孩子們回答他和手錶住在一起,他的朋友是手錶。

「你們認為他是一個孤單的人嗎?」孩子們一開始回答不是,他有同事。

這時,佳詩老師帶入一幕場景,讓孩子們將影片資訊合併、思考:「他和同事感情好嗎?怎麼看出來?」

孩子們再回頭檢視自己忽略的影片細節,說出「他一個人吃飯,他和手錶吃飯。」

學生不完整的對話,在老師一步步引導下,漸漸發展、成熟。

我坐在後面,覺得學生脫口而出的句子「他和手錶住在一起」、「手錶是他的朋友」、「他和手錶吃飯」都像是亮晶晶的詩句呢!

【夢的專賣店】 佳詩老師記錄

三天的營隊,不只規畫了閱讀、寫作及故事課,我們還安排了繪圖、遊戲、討論等激發創意的活動,除了紓緩靜態課程帶來的倦怠,也希望學生能透過更多元的方式表達想法。

「開賣囉!」這堂課邀請學生利用圖文表達,創造一間「特別」的專賣店。

以「夢的專賣店」為例,詩亞老師在講述故事時,以「先鋪陳、後對比」的技巧帶領孩子對話:

流浪漢在紙箱裡作了一個大啖美食的夢,醒來流了滿身的口水。沒多久,一個上了年紀的富豪開著名車來買夢,醒來後紙箱也濕答答的。

詩亞老師在此停下來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次不是口水,那是什麼呢?

學生爭先恐後的回答:尿尿!流汗!流淚!這裡老師作了更深入的提問。    

詩亞問:「什麼樣的夢會讓你流汗呢?

有學生答「跑步」,詩亞便進一步描述了跑步的感受

詩亞又問:「如果是冷汗呢?什麼樣的夢會讓你流冷汗呢?」

學生說「被鬼追」,詩亞演出逃跑的驚恐模樣,逗得全班哈哈大笑。

另一個答更可愛:「媽媽說不能玩手機。」實在太寫實了。

詩亞再提問:「有人要買惡夢嗎?

在一片搖頭說不要的聲浪中,有兩個學生舉手說要,一個說:「因為我不想再害怕了。」一個說:「因為我想要哭。」

多有想像力的答案呀,等待我們去細細探索,這些情緒背後的故事。

記錄時間:2017年6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