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自己的故事《透明人》

沒想到老師會把這個故事寫成書。

第一次聽透明人,在千樹旁邊的摩斯剛過完年,派師開新班,崇建找我去上課那時我觀課第五個月,六年級的課還講得哩哩落落崇建大概也有點擔心(我搞砸),就講了透明人的故事給我聽,那是新班的第一課主題。

小小的四人桌上,擺著講義和一盤我點的套餐我就直愣愣的聽完一場崇建脫口秀,雞塊全涼了。

駿男從頭到尾拍手笑個不停,我猜他應該不是第一次聽呀!(後來我們知道,崇建就是有本事講100次同樣的故事依然有趣!)

沒想到老師會把這個故事寫成書。我的意思是,這當然是好聽的故事,只是我以為它就會這麼口耳相傳,在不同老師的嘴裡加油添醋,變成每個孩子心中的謎:「斗學雜誌第29期的透明藥」這個秘密被寫成書了,加入耀明老師的魔法不曉得透明人會不會因此飛起來?

你們聽過耀明老師說故事嗎?

老師在作文班講的故事,是日常裡的魔幻,取材真實的細節往往超展開得教人烙欸頦。

比如說,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被法國文化部抽去一顆星球的經歷,因為太黑暗了,不能公諸於世。比如說亞特蘭提斯100年會浮上海面一次,被他看見。比如說,在「聖誕老人」為題的故事裡,沒有聖誕樹,沒有喔齁齁老先生,只有一個撿回收的流浪漢不小心扭亮一串燈泡再荒旦的情節通過老師詼諧靈巧的敘述都成了平安夜的奇蹟。

什麼樣的故事是好故事呢?

是讓孩子眼睛發亮、意猶未盡的情節,是讓大人觸動心事、熱淚盈眶的隱喻。我喜歡那些小孩大人都感動的故事。比如愛德華的神奇旅行,比如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比如透明人。好的故事,能觸碰到每個人幽微的失落,在共鳴裡找到勇氣。

說自己的故事

拿到書讀完一遍才發現後來我說的透明人,已經和崇建老師原來的版本有了很多很多的不同:

我化身為小星星,因為父母工作臨時被轉學到鄉下阿嬤家的四年級女孩。狗不理成了教務主任那愛吃的獨生子小胖,老是把垃圾塞到我的抽屜,上課拉我的辮子。和小猴子到廟會表演魔術,籌措車費好北上找雜誌社求解藥⋯⋯⋯這不只是記憶偏差。

我的版本裡放了很多自己,小時候住在廟旁的成長背景、在廚房裡胡搞的災難、小猴子因為繼弟出生而失寵⋯⋯有時寫作從模仿開始,模仿不是抄襲,而是共鳴他人的故事,探索自己的成長。

我是這樣長大的,也這樣引導孩子,寫出自己的故事。

記錄時間:2020年10月28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