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時間的故事,我都好喜歡。
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消失的情人節》中,男主角阿泰是個凡事慢半拍的溫吞少年,那些漏遲的時間在累積之後,會換來一整天「誰也不知道的時間」:整個世界停止運轉,只有阿泰行動自如。
「如果你擁有了誰也不知道的時間,你會用來做什麼呢?」
誰也不知道的時間
「把我的時間分給你吧!半夜十二點開始的一󠇡個小時。這個時間裡,你不管去什麼地方,做什麼,誰也不知道。」
跟小朋友討論這個問題,安房直子的〈誰也不知道的時間〉絕對是不能錯過的溫柔奇幻之作:
活了好久好久的烏龜,遇見忙到連網子破了都沒有空縫補的少年漁夫,用一杯酒的條件,在每夜十二點分給他一個小時,誰也不知道的時間。
(意思是,在這一個小時裡,即使少年打鼓打得震天價響,也絲毫不會驚擾到同一個屋簷下的淺眠奶奶。)
低年級的小朋友,回答簡單,又生活化:
「我在聽故事,有人走過去,我在不知道的時間裡做家事,我把桌子擦乾淨、再把地板拖乾淨,等到九點的時候媽媽看到地板乾乾淨淨就會稱讚我。」(一年級/歆棠)
「每天晚上我都會多一個小時,有的時候我會丟球,有的時候會踢足球,也有時會偷打電動。但是過了一個小時就不能再做這些事情了,所以會提早回到床上假裝睡覺,可是都睡不著,就被爸爸媽媽罵。」(一年級/恩佐)
「老師在教室裡改作業,到了早上九點,時間停下來了,老師繼續改作業,老師還要把地板掃乾淨,老師還要拖地,老師在學生不知道的時間把教室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感覺很想睡覺。(一年級/芮慈)
有一個小男孩,他都沒有時間可以去書店讀一本神奇的書。有一天,他看見一隻活好久的烏龜,他就拜託烏龜:「烏龜呀,我沒時間可以讀一本神奇的書。你可不可以把你的時間借給我?反正你還要活一百年。」烏龜回答:「當然可以,不過,我只能給一個小時而已。」小男孩說:「沒關係,只要時間可以看書我就滿足了。」(一年級/允涵)
來到中年級,「誰也不知道的時間」好像就多了一點「孤單」的味道。
有一束花,他每天都待在盆栽裡,那一束花想:「沒有人和我說話,好無聊。」三天後,有個小女孩不小心撞到那一束花,那一束花就死了。小女孩把那一束花的時間奪走了,小女孩每天都會多一個小時的時間,可是小女孩不知道。
這一天下午七點多,小女孩跑去和媽媽說:「我肚子餓了!」可是媽媽不回答。小女孩問了全家人,沒有一個人回答,小女孩害怕的哭了。門外突然來了一個人,那個人說:「你應該是和我一樣,多了一小時的時間。」小女孩聽了不哭了,小女孩問那個人:「真的嗎?」那個人說:「是真的。」
小女孩很開心,心想:「那我要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把媽媽要做的家事全部做完,這樣媽媽就可以陪我玩了。」想完那個人就不見了,時間也快過了。(三年級/姚綾)
最喜歡的時刻
我改編小王子的故事,將馴服狐狸的情節聚焦在「時間」上:
小王子在地球馴服了一隻狐狸,當離別的時刻來臨,狐狸哭了,傷感的情緒淹沒了他們初次相遇的蘋果樹。他們坐得很近,都沒有說話,風吹動小王子柔軟的金髮,狐狸在淚眼濛濛中看見了一片麥浪。
那是第一個下午四點鐘,陽光灑在狐狸的臉上,牠微瞇眼,伸舌舔舐右前掌的傷口。腳步聲讓狐狸忍不住瑟縮,牠還不知道,走進樹蔭的這個人,將為下午四點鐘帶來意義。
蘋果樹的葉子已落光,風呼呼作響。小王子輕輕拂著狐狸背上的毛,眼神比那時更悲傷。狐狸準備好要說再見了,牠已經記住麥田的顏色。
《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
邀請學生在兩個故事之後,連結生活經驗,書寫最喜歡的時刻。
我最喜歡的時刻是放學,每當鈴聲「噹噹」的響起,就背起書包和住在後面的同學一起走回家。
回家的路上,來來往往的車子從我身旁開過去,我把老師給的餅乾拿出來吃,吃著吃著就回想起第一次走回家的經驗:我坐在椅子上等媽媽來接我,因為等了三十分鐘她都沒有來,我很緊張,就打算自己走回家。走到一半時媽媽終於開車過來接我了,這下我才鬆了一口氣,我看到媽媽的身後是一片夕陽,好美麗!(四年級/英睿)
上學的清晨、放學的黃昏、走出補習班時迎面而來的晚風……,例行公事般的規律時刻,熟悉得像呼吸一樣自然,總是被我們所忽略,其實靜靜感受,也能琢磨出深刻的滋味。
我最喜歡的時間是在學校的四點鐘,大家都在整理書包,準備放學。
放學的鐘聲還沒響的時候,我已經看到了很多人背著書包離開,放學鐘聲一響,大家馬上衝出教室,我也慢慢的走出去。我每天都會站在朋友教室的門口等他出來,如果等不到他,我就會自己下樓,有時候還會再多等一下,看他會不會下樓。
我不喜歡一直站在安親班接送的地方,所以我會故意晚一點去。我喜歡放學是因為可以離開學校,不用再上課,而且感覺下午的陽光特別溫暖,有時會遇到很久沒見的朋友。學校裡的人越來越少的時候,我也要去安親班了,多希望還可以再享受一下這個自由的時間。(四年級/怡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