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印子出新書了:
文學小說《所有的繩結》
很榮幸在出書前參與了試讀會。
那是瘟疫尚未蔓延的2019年,我還飛來飛去工作旅行的秋季,十月的最後一天。
作者賢伉儷和兩名書友,相約在日光暖照的咖啡廳。我們緩讀那些文字,那些伏筆。情節如繩結纏住讀者的心眼直至結局。
今年五月,等不到雨,等到了這本小說付梓。
我又細讀了兩遍,感觸洶湧而思緒紛雜,記下幾段心得。希望能盡點推薦的棉薄之力。

1 共鳴
這本小說寫七〇年代,寫台中城區。
循著文字,尾隨少年仔的DT穿梭在熟悉的大街小巷:載李珮紋回家經過的來來百貨,跟蹤陳忠媽媽左彎右拐,停在路口等紅燈……我彷彿化身谷歌地圖上的小橘人,咚地跳進了故事,烘烤一身路都要捲起來的熱氣。
讀到那間殯儀館附近的職校,「校門口那條巷子不知是什麼方位,風不小,我脖子上那條嶄新的紅色領帶被吹得翻飛,像有人在扯著。放眼望去,整條大道上的學生都像吊死鬼。」我笑得岔氣,也太傳神。
(我沒有要承認自己跟著唱了天若有情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連坣娜的自由都能整首哼完。)
2 比喻
「比喻」是賭神的隱形液晶體顯影眼鏡,將作者描寫的畫面,透影在讀者眼前。
我喜歡看小說裡的瑣碎,看那些重新被詮釋,精準貼切的文字,教人激賞又嫉妒。
「現場安靜得像游泳池底,那些小小同學們的身形則像是從池底往上看的人影,模糊扭曲,甚至像棉球般霧成一團。也許我流淚了。」
「整個台中市區籠罩在一片煙霧底下,越晚霧越重,夜景便像進水的手錶,怎麼看都不知道幾點了。」
小說情節是暴烈又糾結的,連青春愛戀都被DT少年的血氣方剛燒得狂野,毫無冷場。然而作者並未輕忽過場文字,景是氛圍是心境,寫得立體清透。
「電燈一亮,屋子像從很遠的地方閃兩下就衝到我眼前,我拿著最後一張獎狀踩上凳子準備掛上去,站到凳子上後我回頭一看,雷光電閃從窗外射入,屋子一下青一下紫,這房子破爛得像快死的癩皮狗,我還在這裡整理東整理西是想要騙誰?」
這一段我看得心痛。
少年不是沒有懷抱過希望。他想好好談一場戀愛,他知道自己不是廢柴,他想振作,他想「像樣」。
而命運如雷如大雨如閃電,劈開他的妄想。來不及了,沒有用。繩結早就縛住了他,欲望都是虛張聲勢。
3 平行人生
「在我生命裡就像一大堆拍爛的照片裡某一張焦距特別清楚的,當思緒飄回去看著那張照片時,感覺特別舒服。」
我喜歡丁哲修。沒道理討厭這樣一個陽光、正直、孝順、有義氣、有夢想的少年。他是DT少年的對照組,是DT少年沒能實現的平行人生。
只是綑綁少年的那團繩結裡,丁哲修竟也拉死了一下。作者真狠。丁哲修無心一扯,只好歸咎是命運,不談公平,甚至,不談憐憫。
也許在某些時刻,少年會嫉妒丁哲修吧。
「他就可以活得那麼快樂,為什麼我就不行呢?」
但我想少年最嫉妒羨慕恨的,是另一個自己。不是那個不能說的「我」,而是一路被逼著單挑世界,沒能好好長大的少年。
「呼嘯聲中彷彿聽見父親喊他,但他覺得父親不是在喊他,父親想喊的是另一個一路領獎狀長大的孩子。那個孩子有媽媽,不會偷車,考得上大學,沒殺過人。」
4 背影
「我心裡唯一感到抱歉的人不是陳忠而是他,他卻不要我對他感到愧疚。」
父親與少年,是我最喜歡的故事線。
雖然我也明白,父親忍辱負重的愛多沉重幾分,綑在少年身上的繩結就多纏繞幾圈。
「當年,坐在父親摩托車後座往醫院去的路上,他其實很怕,怕得發抖,幸好那摩托車也抖,比他還抖。那時他抬頭盯視陽光,努力想傷害自己,父親的背橫堵在他面前,寬厚得能鑽進去躲,深綠色的衫隨風飄出汗味,他很想伸手去抱那一片背,但終究沒有。」
這也許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情節。
父親的機車後座,是世界上最神祕的結界。肉包鐵的行進搖搖晃晃,那堵背無聲告訴:免驚。不論前方是烈日狂雨,是蒼老,是窮困,是地獄。
5 對話
我喜歡小說裡的幾段對話,矛盾得那麼真實。
「好膽你就不要再給我回來!」父親站在客廳等他收拾,在他衝出門的一刻才放話,話裡的狠是一種請求,但他已經火遮眼,機車一踩往黑暗裡去。
小說我讀了三次,讀到這裡每每心一緊。
我們總是把請求說得那麼不留餘地,後來學會這叫作情緒勒索。
勒是把繩子收緊,痛了人會跑。
小說到了中段以後,回憶起少年還是孩子時,一次不得已的逃課。
我不想變這樣,雖然我不喜歡上課,但我不想變這樣,我很想哭,我的手心都是汗。我邊哭邊往上爬,手掌整個都是欄桿的紅色,連卡其色的制服上面都沾到了,爬到上面我跨坐在欄杆上,體育老師已經衝過大半個操場,我看到了他臉上的表情。
「洪維國你不要跑!」
我只好跑了。
我只好跑了。少年只好跑了。
我看這個故事,看得無奈又揪心。
騎著DT的追風少年衝撞迎來的面容,以為自己能破風前進,卻被繩結牽絆,摔得滲血。
他也試過溫柔回應,擁抱帶刺的故人擁抱失落與痛,卻像父親一樣在夜風裡嗚嗚的哭。
命運圍毆少年,少年於是成為犯規的人,單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