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學年度的學測作文,題目是一首詩:楊牧的〈夭〉
你在傾聽小魚澼濺的聲音
張望春來日光閃爍在河面
微風吹過兩岸垂垂的新柳
野草莓翻越古岩上的舊苔
快樂的蜥蜴從蟄居的洞穴出來
看美麗新世界野煙靄靄──
在無知裡成型。你在傾聽
聽見自己微微哭泣的聲音
一片樹葉提早轉黃的聲音
新詩自由,一入考題,成了罩門。光理解「夭」為何意,就撂倒一片學生。
我找來幾首風格不同的新詩,在課堂和學生討論。
文本討論
卞之琳的〈斷章〉,談視角。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談未滿足的期待。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也斯的〈靜物〉,談學運,談六四,談反送中。
那個隨著音樂起舞的人
那個喜歡吃麵條的人
那個喜歡喝白開水的人
那個戴頂帽子擋陽光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一個分水給陌生人喝的人
變成一個為信仰而停止進食的人
變成一個含著眼淚勸告武警的人
變成一個為朋友擋去子彈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谷川俊太郎的〈活著〉,談生活的美好瞬間。
活著
現在活著
那就是口渴
是枝葉間射下來耀眼的陽光
是忽然想起的一支旋律
是打噴嚏
是與你手牽手
學生練習
帶領青少年寫作,尤其是高中生寫作,老師「指導者」的角色漸漸弱了,更像是陪伴的「分享者」。
針對主題,老師就自己的閱讀與生活經驗,分享所知的資源,學生能從中取材,也能自由發想。
其中一篇學生練習,以「因為我不懂楊牧/所以不能喜歡楊牧」破題,令人驚豔。

我所理解的一首詩 道瑜
因為我不懂楊牧 所以不能喜歡楊牧
這首詩題目叫「我不喜歡楊牧」,先容我說明,我並不討厭楊牧;或者說,我不懂楊牧,也不懂詩。
作者並不是不喜歡楊牧,而是對別人來說,你的楊牧不是我的楊牧。楊牧是誰根本不重要,可以替換成任何一位詩人、詩句。作者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
進了停車場 要停車 要出來卻沒有零錢
你可以讀詩,但不要去說服別人;你可以停車,但不要停進付費停車場。太多的格子,太多的規則。重點是,詩應該是自由的思考,而不受限於解釋,這可能不是一首好詩,但它存在。
我不懂詩,對我來說,詩是一件私人的物品,像陳年的情書、像待洗的內褲。我不敢說自己懂詩,只有作者才能了解自身的情緒,何況感受會隨著時間一同流動。一句話,有上百、上千種解釋,沒有人能替你解讀,或許,也沒有必要去解讀。
我們不斷評論一件事物的好壞,似乎沒有了比價的基準,便無所適從。我們用金錢衡量藝術家;用銷量評價作家;用外在的言語,決定自己的價值。我們糾結於分數,扭曲世界,忽略了感情,忘記了靈魂。付出了停車費,獲得什麼?
我終究還是不懂詩、不懂楊牧,誰又能說自己讀懂一首詩呢?
教師回饋:以「不懂」入題,使「理解」有了反向詮釋的趣味;以「停車費」來對應所謂的「價值」,反襯出詩的無以衡量。這是相當聰明的取材,以「不懂」來擴展「懂」的侷限,不去解釋詩句意義,而以辯論式的思考,點出了詩的自由,正好呼應了原詩的挑戰。精采!
學生選擇的詩句,選自沈嘉悅的〈我不喜歡楊牧〉,補充如下:
一、
我讀詩
但始終沒有讀懂
詩的價值
因為我不懂楊牧
所以我不能喜歡楊牧
但在某些場合
不懂楊牧就像是
進了停車場
停了車
要出來卻沒有零錢
一樣尷尬
這個故事教會我
你可以開車
但不要停進收費停車場
你可以讀詩
但不要跟人說你不懂楊牧
不要去說服別人什麼
叫好詩
因為有太多別人
他們可以規定你
一定要停進格子
一定要繳費
二、
我讀詩
有些時候我明白
詩的可能
它讓我發笑
讓我流淚
但它不被認為好詩
它不被討論
罕見
但粗魯又幼稚
王爾德說
所有爛詩都
發自真心
我猜他是想說
所有好詩都
有所欺瞞
三、
我讀詩
我讀感情
讀不懂的詩
等於進不去的感情
我敲門
門不理我
我不敲門
有人卻說我
沒有禮貌
四、
我讀詩
但不像個詩人
其實我嚮往的是
成為職業球員
老了以後
去賣鹹酥雞
每天喝啤酒
每天打十幾個小時的遊戲
喝醉以後
再跟朋友談詩
唱歌
跟老婆做愛
再睡到自然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