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讀十分鐘》系列題材多元、討論度高,我常用來作帶領青少年的閱讀文本。
羅怡君老師選編的《做自己,不一定要叛逆》,選文從作者自己的經驗出發,分享對失敗、無聊、人際、未來的看法,還沒啟動備課SOP,已經忍不住自我探索起來,頻頻深思。
所謂金句,是能引發共鳴、啟發思索
我喜歡明星煌〈在輸得起的年紀全力奔跑〉中說:「盡力而為遠遠不夠,你要全力以赴才行!」
要像羽生結弦那樣努力到不能再努力了,才能說出「努力不會白費」。
我喜歡柯采岑〈面對自己永遠不夠厲害的現實〉中,從運動借用了人生的方法論:在重訓裡學會跟自己比;在馬拉松裡學會拆解目標;在瑜珈裡學會接納自己的需要。
我常常跟學生說,寫自己擅長的、自己喜歡的:喜歡籃球,用籃球寫人生;喜歡遊戲,用遊戲談挑戰,人人都是生活哲學家。
我喜歡羅怡君〈別再抱怨無聊,其實你離創意非常近〉,以「自動導航」來形容「低品質的忙碌狀態」。
放空時的思緒漫遊,於我是或長或短的通勤時光:飛機、高鐵、機車……在這樣特殊的獨處時空,或回憶反省、或創造思考,「一直挖一直挖」屬於自己的創意寶藏,我深有共感。
我喜歡郭芳彣〈人沒有夢想,就不偉大嗎?〉中說的「火花」:真正的火花是享受每一個當下、每一份悸動,對生活保持期待和熱情。
以「做自己」為題,要如何才不淪為口號?
當我們稱讚學生「獨一無二」,我們看見了什麼,又該如何讓學生看見自己?
怡君老師的非典型思考時間
這本書最棒的環節,當然是怡君老師編寫的「非典型思考時間」:
- 那些無法完全忘記的失敗紀錄,有甚麼共同點嗎?
- 無聊時做的事大多不會設定標準,與一般考試或學習會預定目標不同,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 當別人的「做自己」和你的「做自己」衝突時怎麼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案例?
- 目前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最缺乏哪些資源?例如:金錢、時間……這些資源有造成實際影響嗎?還是只是比較產生的抱怨?
怡君老師精準而生活化的提問,提供了學生具體的思考方向,來探索自己。

好書推薦
閱讀和寫作是自我探索之路,我在這本書中收益良多,謝謝怡君老師的好書。
《做自己,不一定要叛逆》推薦給每一位青少年,以及陪伴青少年的大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5304
在帶領青少年的寫作課上,透過各種主題、圖卡、文本,連結內在渴望,書寫表達,在命題作文中設身處地,找到共鳴,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看故事,學寫作2:技巧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267?loc=P_br_60nq68yhb_D_2aabdc_C_2
怡君老師的推薦語:
任何一本談寫作的書,最有效的證明就是先讓讀者看得下去、讀出興味,甚至最後躍躍欲試。崇建老師與佳詩老師將第一線教學經驗化為故事,同理孩子們的努力與困難,提供精準有效的方法,命題作文也能是展現個性的自我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