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暑假,受邀為升高三生講解國寫佳作。
不想只是備考解題,於是試著導入電影賞析的概念,來分析作品的寫作技巧:




一直很喜歡這部電影,認為它通俗又有文學性,結尾二十分鐘的情節我起碼講了50遍。
在考試作文之外,也很適合引來講解「三一律」。

重看《屍速列車》有感
「人無法閱讀一本書,人只能再讀一本書,一個好的讀者、一個重要的讀者、一個主動而創造性性的讀者,一定是個『再讀者』。」——Vladimir Nabokov
接了一場八小時的工作坊,足以和學員看完整部《屍速列車》,上一次從頭看到尾是在電影院裡。
沒有讓我失望,手裡彷彿有張清單,一一勾選我所了解的「技巧」:
- 開頭與結尾
- 角色初登場
- 重複的力量
- 不合理的情節
- 故事的鉤子
- 聲音與配樂
不僅僅是我的電影教科書,它也像是多稜鏡,映照出我不同的狀態。比如說這次重看前頭,揪住我的角色,是列車駕駛員。
把乘客平安載往安全的地方,堅守崗位,就是最大的貢獻。
關於太魯閣號,盡量只看文字報導,還是避不開外食店裡放送的聳動新聞:台鐵73年來最慘
如何定義最慘?死亡人數嗎?
我知道渲染情緒的報導,能吸引關注,有更多善款湧入,帶來更多實質的幫助。
但死亡是沈重,不是數字,不是濺血不是眼淚不是哀嚎,是一個人消失在日常,愛他的人日復一日練習用缺席紀念存在,練習帶著悲傷前行。
我看屍速列車,何以無數乘客慘死觀眾無感,但馬東石為妻兒擋門卻讓我們噴淚?
北野武說:「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
死亡很重,需要活著的人小心輕放,像孔劉最後跌落軌道的影子。心痛是疼惜生命的消殞,不是目擊爆血慘況。
哀矜不只悲憐,也有謹慎節制之意。
這週末要跟青少年講新聞寫作,我會善盡我的職責,就從這裡說起。
記錄時間:2021年4月6日